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报道 >

【立足新起点 喜迎十九大】夯基础、强内涵、提质量,向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迈进

时间:2017-10-19 11:00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9年,是一所高等职业教育、特殊师范教育和普通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学院发展战略立足于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产业转型需求,围绕建设东北振兴、自贸区建设和营口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布局,提出“发展规模适度,重在提高质量,调整优化结构,形成鲜明特色”的建设思路,实施“地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办学理念,扎实推进学院基础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学院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良好契机,在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展了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特殊教育学校项目、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项目等建设工作,学院相关专业和实训基地水平得到提高,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得到增强。学院在招生就业、教育教学、科研立项、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2016年3月,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成功获批,并正式启动建设。通过三年建设,将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育人质量和服务能力,使学院成为办学体制机制优、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促进营口经济快速发展的助力器,成为引领示范作用的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2016年营口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学院新校区建设工作作为政府2016年十件民生实事(跨年工程)项目之一,2018年学院将搬迁至新校区,办学空间将得以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提供基本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作有序开展
在学院“校企融入、产教融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下,分专业探索和实践适合本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为核心要素构建课程体系,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遵循职业能力发展和认知规律,将职业环境资源引入教学进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以职业环境和岗位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2015年开设全院通识课公选课,2016年引入10余门网络通识课,2017年引入了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对岗位实践领域课程进行调整。
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扎实开展
学院根据辽宁省和营口市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明确“立足港口、辐射区域”的办学服务定位,按照“升级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选准重点专业、新增急需专业”的原则调整专业,加强对接产业的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体,管理、教育专业协调发展,服务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主两翼”专业布局。
2015年成功申报工业分析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2个专业,2016年成功申报建设工程管理、智能控制技术、养老服务与管理3个专业,2017年申报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新专业的申报成功及顺利招生,在增强资源配置效益、建设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地方产业结构布局、注重稳定规模、内涵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的原则建设专业,加强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工作,国家、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0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立项建设专业2个;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专业1个;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职业教育示范专业3个;辽宁省品牌、示范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5个;以优势专业为核心建设了11个专业群。
 实施项目教学、模拟和岗位教学等一体化教学模式,启动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建设。2015年推进课程标准化建设,完成标准化课程阶段性验收,资源覆盖课程比例达94%,参与教师达100%。深入优化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和岗位教学等一体化教学模式。 2016年启动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建设,全院课程全口径覆盖不低于50%,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整合,利用标准化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2017年启动省示范校项目化课程建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方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现代职业教育政策学习活动。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设兼职教师队伍,打造老中青结合、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师445人,专任教师35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6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92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级讲师5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具有“双师”素质教师312人,占专任教师的88.1%。拥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机械制造类、建筑工程类、化工类专业群教学团队和1个课程教学团队,辽宁省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1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8人,26人次被命名为营口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多名教师在市人大、市政协、市社科联、市科协承担市级重点课题的调研等工作,为政府决策做了大量的工作。有近百名教师在各领域担任评审、鉴定、咨询专家;取得国家、省级成果和发明专利100余项。近三年,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校本培训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00%;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教学比赛,并获优异成绩。
实训基地功能不断完善
优化整合资源,校内实训基地规模逐步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升级了特殊教育、现代服务、化工、电工电子与自动化等专业实训基地,启动了物流管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取得成效,多媒体教室改造工作完成,计算机中心公共机房、录播教室、大学生发展中心(一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一批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初具规模。建有校内实训中心12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中心3个、省创新型实训中心4个。特殊教育建设项目被教育部等部委列为重点学校建设项目。学院正系统设计新校区实训基地功能布局,积极打造资源共享型、生产型、服务型公共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学院在构建“校企融入、产教融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下,“按季顶岗”、“2+1”等教学进程深入实施,校企人才共育有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扎实推进;行业职业资格考核纳入教学内容,“双证书”培养稳步开展。学院与106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展校企合作活动。2017年,学院参加营口市首届校企联盟洽谈会。加入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辽宁省生态环保产业联盟、辽宁省能源电力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旅游服务业联盟、辽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现已成为5个省级校企发展联盟和3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积极搭建校际、校企间交流的平台,拓宽合作渠道。加入溧阳电梯行业协会、营口市和葫芦岛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运行及管理逐步规范
学院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项制度,筹建各委员会。加强各教学环节的指导和监督;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运行、教学资源调配、考试考核等主要环节科学、规范的管理。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学院、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课堂教学“听、评、查”逐渐制度化、专业化及常态化,形成了“严、细、精、实”的教学管理作风。
今后,学院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完善教学质量制度与标准体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供稿:教务处  编辑: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