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爱的临时“大家庭”
时间:2012-08-07 19:16 发布人:宣传统战部
— —营口市受灾群众安置点见闻
报道时间:
报道媒体:新华网
记 者:徐扬 孙仁斌
8月6日,洪水正在从营口广袤的大地上逐渐退去,但这场洪水里许多人的记忆,或许会刻骨铭心。这场洪水里的爱与坚强,也会被很多人记取,珍惜……
6日上午9点半,70岁的村民张殿波和老邻居们站在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的操场上,焦急地等待着回村的大巴车。
从8月3日夜里开始,营口市遭遇了6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如果不是这场洪水,张殿波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70岁住进了大学生的宿舍里。他的家在盖州市团山镇李莫洛村,4日早晨8点多,接到村上的通知,他和家人被紧急转移到一辆大卡车上,送到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的临时安置点。随后,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子,陆陆续续的,整个村子2000多人被送往这个安置点。两天时间过去了,老张很惦记被淹的家,想要回去看看。
6日一早,镇政府组织了几辆大巴车,每家派一名代表回村子里看一下。据安置点应急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许多村庄洪水还没有完全消退,村民们也只是回乡看一看,之后还会被送回来。
“回去看看吧,没法住再回来,这里管吃管住,还挺好的。要是没有政府管啊,这次真够呛。”老张告诉记者,自己活了70岁,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
从8月4日开始,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始接收受灾群众,最多时住进3000多人。正逢暑假,学生大都放假回家了,受灾群众被安排住进了学生宿舍。
宿舍传达室里,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刘欢正在给受灾群众倒热水。“经常有人来要热水给老人吃药或者给孩子冲奶粉,我在这里烧好后给他们送去。”刘欢擦了擦额头上细微的汗珠,告诉记者。
刘欢和寝室里的3名同学这个暑假留在学校做家教、实习,从4日开始,刘欢和同学们当起了志愿者,帮助老师给受灾群众分配寝室、帮老人和孩子到食堂打饭、清理卫生、供应热水。一开始,受灾群众并不认识她们,学校老师找来一块红布,每个人从红布上撕下一小条系在胳膊上,作为学校志愿者的标志。现在,整个楼里的人都知道:有急事可以找“红丝带”。
食堂里,受灾的村民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年轻的小伙子们索性打起牌来消磨时间。营口大学两名大一的学生王也、罗伊阳找到正在打扫卫生的营口市红十字会募捐救助工作队队长金丽敏,要求加入工作队,做志愿者。他们从网络上得知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队伍正在救助受灾群众,便赶过来帮忙。
营口市港务局职工金丽敏从10年前开始做志愿者,一直持续至今。前不久,她乘车时发生交通事故,腰部和颈椎受伤正在家养伤,洪灾发生后,她忍着病痛来到安置点,和队友们一起工作。
金丽敏随身背了一个小包,包里装了一盒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疼得受不了时就吃一粒,顶一顶。
在志愿者中,不乏“90后”孩子们的身影。安然是营口二高高一的学生,他从百度贴吧上了解到这次洪灾的严重性,和赵楚迪等3名同班同学一起,来到安置点做志愿者。连日来,帮着接收民政部门、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市民捐赠的物资,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
“看到这么多人家里受灾,我心里很难受。能帮帮他们,很有意义。”阳光下,这个18岁的男孩笑得灿烂而坚强。
救灾物资发放点设置在学校操场的西侧,学校老师望宇和另外三名同事在这里负责给受灾群众发放矿泉水和食物。不时有村民和志愿者来这里取水和日用品,陆续有车辆送来新的救灾物资。
4日早晨,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蒸了50多个馒头,送到安置点;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让女儿带着从市区赶到学校,送来饮用水和自己缝制的被褥;一位40多岁的大姐蹬着三轮车拉来5个西瓜,对志愿者们说:“我的生活条件一般,看新闻里说盖州受灾很严重,来表示一点心意……”
雨后的阳光依旧火热,许多村民仍然守候在校门口,等待着回家探视的大巴车。“如果不行,随时回来。”安置点里热心人的这句话,让他们知道在身后,还有一个可以满足温饱的“家”。
相关链接:http://www.yingkounews.com/sylm/fmbd/201208/t20120807_292945.html